观看记录 清空
    • 视频
    • 资讯
    • 明星

    《非遗里的中国》四川凉山篇:让非遗回归生活中央

    2025-11-22 16:00:02 综艺 789阅读

    2025年11月22日刊| 总第4158期

    进入凉山,先是彝族阿都高腔的歌声将人唤醒,接着是银饰碰撞的旋律响彻山间,再然后是舞步踏在草地上的轻快愉悦。这些影像,挤满了凉山的诗意与浪漫。

    《非遗里的中国》四川凉山篇摆脱知识展览的桎梏,将非遗拉回生活的现场:在那里,舞蹈、歌声与衣纹共同构成文化的呼吸。

    最终,一种可触、可感、可共享的生活方式在影像里徐徐舒展。

    舞:热闹里的秩序与自我

    凉山的舞,是集体的记忆。甲搓舞属于凉山大地,也属于民族节日,更属于火光中围成一圈的每一个人。

    这支舞不是舞台化的,而是凉山人的一种真实的生活节奏:鼓点响起,抬脚、跺地、回身,那种节拍里流露出的,是一种生活的自觉和默契。

    在对舞蹈的展现上,节目在镜头语言上做了克制的选择:歌声不刺耳,背景不喧闹,只让观众看到“人”的动作与“场”的呼吸。

    而这种克制,正是节目的创新所在。文化类节目最容易在“原真”与“创新”之间摇摆及失衡。而节目给出了精准的解法:不拔高、不简化,只是在本来的节奏上,让更多的人能够听见、进入、共鸣。

    在其中,嘉宾不再是高位上的“文化解释者”,而是与人群同频共舞、并肩齐进的“文化参与者”,龙洋、单霁翔、吉克隽逸与舞队站在同一条节奏线上,谁也不喧宾,谁也不失场。

    这样的克制所呈现出来的,是被重新定义的舞蹈价值。当谈论一段历史悠久的舞蹈时,它已不再是供人欣赏的民俗符号,也不再是节日里特有的活动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凝聚起的共同记忆,是一种能把“我”重新带回“我们”的仪式。

    在四川凉山的湖畔草甸,朵乐荷舞蹈热闹上演。黄色花伞围成圈圈,特色服饰随舞步摇曳,银饰声响清脆悦耳。这热闹的舞蹈里,有着世代传承的秩序:舞步、队形是对文化的虔诚遵循,而舞蹈则是当地人在仪式中展现自我的方式。

    单霁翔说,火把节是通往彝族历史深处的一把钥匙。同时,火把节中的蹢脚舞也是凉山最朴素的社会结构:谁能进入圈,谁能带节拍,谁就能在节奏中找到自我位置。

    这种个体在集体活动中折射出的秩序感,诉说着一种人如何站立、如何相聚、如何彼此认同的含义,这自然也是节目抛给观众最深刻的启发。

    歌:山风里的呼吸与情感

    凉山的歌,响亮中透着热情。节目中的群体合唱、独唱与对歌自然衔接,让歌声行走在山间草原,而人所散发出的“气息感”成为情感的核心。

    那种声音的抖动,不是技巧,而是地势、空气、生活共同塑造出的音色。莫西子诗、吉克隽逸与同胞们的歌声里有山野的回音,有日常的温度,更有不怕严寒酷暑的勇敢。

    清新的歌唱,手拉手的温情,孩子奔跑的自由,那些有声的音乐能听见换气、听见脚步、听见彼此之间的呼喊,而那些无声的音乐,诉说的是一个民族的往昔,也正是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一个在场的世界。

    另外,节目避免了“他者化”的镜头,抛弃猎奇,收回解释,用平视的态度,让歌曲自己完成叙述。当阿都歌谣的旋律从草地飘到屋脚,孩子与大人们手牵手迎面走来,观众从镜头里看到的是,他们在迎接远道而来的自己,而这首歌也是送给自己的。

    吉克隽逸在歌声中感动流泪,那些来自家乡的回响同样让画外的听众沉默:家乡永远在敞开怀抱等待着自己。

    当吉克隽逸与莫西子诗一同唱起那首《不要怕》,旋律在山间、树梢以及云朵中飘荡,仿佛在诉说着大凉山曾经的故事。她的歌声与传承人、孩子的和声交织成一种跨代的温柔,观众听到的,不仅是旋律,而是一个民族在时间里保持呼吸的方式。

    歌谣的力量,在于连接。在影像中,我们重新理解了非遗:凉山的歌,把山与人、过去与现在、仪式与生活连在一起。

    这样的连接,我们透过他们的表情、身后的土地以及手拉手相伴而行,也能读得懂。同样,连接还是一首没有字幕却依旧可以抵达人心的歌。节目实现的,是这种“心的同声”,人因歌相聚,因共鸣而理解。

    衣:纹样里的记忆与规矩

    彝族的服饰,是行走的历史。黑、红、黄等的对照、银饰的光泽、披毡的垂坠、百褶裙的层叠,每一种色彩都带着寓意。

    在节目里,观众看不到“视觉奇观”,眼神里更多的是回归到“穿”的场景里的服饰:织机在响,线在走,人的身体与衣物相互塑形。

    服饰承载的意义,在节目中平稳又不失格调地再现了:它不仅是美学的外观,更是社会的语言。哪些图纹可用于节庆,哪些图案属于纪念,银饰该在哪一场舞里闪光,这些细节构成了凉山人的文化选择。

    这些符号所构建起的服饰意义,在模特的行走、传承人的讲解中悄无声息地传递了民族文化的自信。在节目里,当年轻人披上服饰、挂上银饰,当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进来,那种民族文化的自信便开始延续了。

    同时,节目也捕捉到“变”的勇气。瓦拉披在肩上,百褶裙一层层叠出山的棱角,银饰在走动中发出的细响。凉山的服饰在保留原本的基础上,积极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,织造工艺也因时而变。由此,彝服的审美不仅吸引本国人民,还自信地走向世界。但变动之外,又坚守了其中的不变之本:纹样的绣法、穿戴的礼法,以及色彩的寓意。对非遗的守护不是复制,而是延续;创新不是背离,而是回望。在影像里,观众看到了大凉山人民的文化自信来源:在生活中延续记忆。

    当歌声响起,那一幕幕关于大凉山的,不论是舞蹈还是服饰,在脑中浮现着。

    我们看到了非遗从“舞台”回到“生活”,看到了节目所呈现的“生活中的文化”——舞把人聚拢,歌让人相和,衣教人自持,这些鲜活炙热的人与文化的故事,时常令人感动与向往。

    灯光会关,人群会往四面退去,地上未完全熄灭的火星也会熄灭,但手拉手一起跳动、一起歌唱的无数瞬间会一直在观众心里亮着。

    本站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,我们不储存任何资源。仅提供个人用户测试宽带使用,版权归原电影公司所有。

    电视直播 www.dianshizhibo.org